智能肿瘤学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

一、简介

智能肿瘤学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以“四个面向”为指引,以临床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聚焦恶性肿瘤,融合人工智能引导的智能肿瘤学新技术研发及临床应用,立足重庆大学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综合交叉优势,联合“产学研医”多方力量构建“临床需求牵引、基础研究突破、临床转化应用”的一体化、全链条研究平台,加快医药科技原创性突破,促进创新性基础研究向肿瘤诊疗转化,提高肿瘤临床诊疗水平,致力于成为辐射全国的肿瘤智能诊疗技术策源地,打造全国领先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AI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快速应用,而紧密结合临床相关问题来推动人工智能在肿瘤学应用可望使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肿瘤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影像学、病理学、临床诊疗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前沿研究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此,我们2019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智能肿瘤学(Intelligent Oncology)的学科理念和方法体系,经过5年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智能肿瘤学是一个融合分子生物学、肿瘤学、影像学、病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恶性肿瘤在“防筛诊治康”等实践中所遇到的临床难题,促进医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建设了综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基因组学、影像组学、病理组学、多组学大数据及临床多学科智能诊疗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实行了资源和技术平台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多学科交叉和广泛的国际合作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逐步建成了国际领先、体制规范、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和开放共享的智能肿瘤学研究及转化基地。

目前本创新中心拥有国家级人才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是一支多学科交叉、年龄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研究队伍。本中心坚持智能肿瘤学技术自主创新、强化医工交叉融合、深化新医科科研育才、促进肿瘤研究临床转化。本中心学科交叉优势明显、创新成果突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创新链条完整,同时相关学科平台支撑有力。

二、研究方向

1. 智能肿瘤学创新理论研究

2. AI+肿瘤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发

3.智能诊疗协作网络的临床推广应用

三、《智能肿瘤学(英文)》期刊

Intelligent Oncology (中文刊名《智能肿瘤学(英文)》,ISSN:2950-2616)是由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与国际知名出版商KeAi合作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以开放获取(OA)方式出版。2023年11月,Intelligent Oncology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期刊网站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intelligent-oncology

B43A undefined

                   

四、中心负责人简介

undefined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创新A类)

教育部智能肿瘤学医药创新基础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

《Intelligent Oncology》杂志(英文)主编

徐波教授199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临床医学博士,旅美工作二十年,先后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南方研究院肿瘤学系主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病理学教授。主要研究基因组稳定性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是智能肿瘤学的提出者。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包括《Nature》、《Cell》、《Molecular Cell》等)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用15000余次,多篇文章入选F1000推荐文章及高被引/热点文章,H指数5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科技部精准医学重大专项等课题多项。